相关资讯

给月亮换电、在海面加班,火爆全网的摄影大神来上海,苏州河边做着白日梦
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04    点击次数:74

图片

图片

Head in the Clouds © Erik Johansson

图片

图片

 拍完照就结束了?照片只是创作的开始!

图片

在安静的夜晚郊野,爬上梯子像换灯泡一样换上新月亮,剩下的塞进货拉拉。

图片

Full Moon Service © Erik Johansson

划船到湖泊尽头,湖水在岸边碎成镜片,倒映着天空和旅人。

图片

Impact © Erik Johansson

在海面上熬夜加班,满月幻化成时钟,提醒着Deadline的到来。

图片

Deadline © Erik Johansson

你可能在网上见到过这些魔幻的照片,怀疑这些是不是AI作品,其实它们比如今AI影像泛滥时代要早得多。

这些童话般的照片,都出自瑞典摄影师埃里克·约翰逊(Erik Johansson)之手,十年前他就通过这样的摄影风格开始走红。

作品的几番出圈,让他成了中文互联网上最具有辨识度的国外年轻摄影师之一。在海外,他通过不断的创作积累了相当大的影响力。

英国镜报将他评为“后摄影时代艺术家的代表”,CNN称他为“操纵影像的大师”,用超现实主义图像构成谜题,进而让观众随意感知、解答。

图片

这位出生于1985年的北欧超现实主义摄影师,更愿意称自己为艺术家——拍照捕捉的是存在的事物,而他则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者。在他身上,能看到埃舍尔、达利、玛格利特等前辈大师的神韵,白日梦的幻想通过当代科技有了新表达。

图片

Leap of Faith © Erik Johansson埃里克乐于将所有创作过程分享,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,能看到他的大量幕后创作过程视频。对他来说,这过程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,同样有被欣赏的价值。最近,在上海苏州河畔的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,埃里克·约翰逊带来了他的最新个展《当下即所有》。多幅代表作变成了动态图像,投影在房间中,这些看似真实却违背现实世界物理规律的不可能场景,营造出沉浸式奇妙体验。

图片

借此机会,外滩君与远道而来的埃里克深入对话,走进这位充满想象力的大男孩的内心世界。

以下内容来自埃里克·约翰逊的自述:

图片

每个观众都是画中人

我是摄影师,同时也将自己看作艺术家,用摄影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视觉。

更重要的是,我从没隐瞒过我加工图像的事实,把数字技术作为表达艺术的方法。

这一切的构想都是关于如何捕捉不存在的东西,如何操纵现实。

图片

我通常的做法是,找一个(看上去)真实存在的地方,拍下来,然后加入超现实的元素,这样能让人们与画面更容易连接。

我的灵感来自周遭看到的一切,去看艺术展或者坐在公共汽车上看窗外,对我来说本质是一样的,都能给我启发。

在纸上画下初步的想法后,再逐步丰满它,脑子里自动开始思考:这是在哪发生的?画面里的人是谁?我该用什么角度、透视等等……

接下来就是详细又繁琐的计划,要花时间找到合适的景色,加入各种实体的物件。摄影本身反而是最快的,后期制作反而是一段超漫长的过程。

图片

图片

我喜欢在图像中加入人的元素,因为它会让你觉得你也能成为这个场景的一部分,帮助你想象,你就站在画中人的那个位置。

画面中出现的人物,大多都是我的朋友和认识的人。每当脑子里出现一个故事,通常会想起身边某个人的形象。

我也和职业模特合作过,比如有位擅长水下表演的模特,能长时间憋气,在水下自然地做动作。

图片

Falling Asleep © Erik Johansson

图片

在过去10年里,我的创作方法当然也在变化。相比以前,我现在计划得更多更详细了,试着用相机捕捉更多内容,做更多道具和前期准备。

Photoshop等数字技术占了创作的大部分工作量。有时我觉得自己累坏了,消耗殆尽,没有任何灵感。好在我的工作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内容。

比如手头每个作品处在不同阶段,这里做做前期计划,那边拍拍照,再去PS里画一画别的……我会在这些事情之间跳来跳去,用这种方式保持灵感。

当然,有时很难避免减产的情况发生,最难的事情就是强迫自己变得有创造力。所以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,就去先干点别的,或者休息一下。

当你足够无聊,创造力自然又会出现了。

图片

技术有限,想象无限

我的童年,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现在的我。

小时候我超爱去图书馆,天天泡在里面,不只是读童话故事,我也喜欢“无聊”的书,看着照片自己编故事,在纸上涂涂写写。

图片

Play Outside © Erik Johansson

这些都慢慢塑造了我的创作方式,学会了如何构造我自己脑海中的世界。所以我会不断回到自己长大的那些地方寻找灵感,到处拍拍。

少年时代我就很喜欢画画,在纸上创造想象的世界,那是我人生的第一种创作方式,也不懂什么艺术,就是把想到的一切画下来。

图片

差不多15岁左右,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,第一次发现了摄影的世界。我当时就冒出一个念头:想看看我还能用这张照片做点什么。

这是一段很奇妙的旅程,从小时候涂涂画画到今天我所做的这些事,就像是一条细细长长的小路,还在继续向前延伸。

现在我仍然会用简笔画和素描记录想法,灵光乍现的时候马上画下来,这种初步的点子通常不会很快变成最终的定稿。

图片

Night Shift © Erik Johansson

最久的作品能反复打磨上几个月,因为我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算“完成”,它似乎总有哪里能变得更好。

所以有时候我做完了一幅作品,会先把它放到一边,去忙些别的事,过两个星期再回头来看,可能会有新的想法。

这样一直改到我改不动了,可能它就趋近于完美了——当然我们都知道世界上不存在“完美”这回事,花再久都没法触及。可要做好一件作品,肯花时间真的很重要。

图片

人们总喜欢走捷径,想更快更有效率,现在又有了人工智能,创作变得轻易了。但我总觉得有些事情需要时间。

我的想法会变来变去,比如一幅作品做到一半却不再吸引我了,干脆放弃,或回到某个步骤,重新拍摄一些内容。

总之,我的创作不是简单的线性的,为它花时间很值得。我明白现在人工智能发展特别快,但我并不会使用它。

我很看重的一点是,当进行创作时,我会试图限制自己,因为想象力是无穷的,我得给自己设个围墙,用某种方式来引导创造力。

图片

First Day of School © Erik Johansson

其中一个限制就是我必须亲自拍摄每个部分,我很享受这个过程。如果我只用AI生成这些东西,这一切就没有意义了。

我想自己找到想要的画面,走进想拍的风景,把它拍下来……创作作品的过程本身是作品的一部分,我有时故意会让它变得复杂,非常复杂,但我很享受。

图片

期待上海观众的反应

我五年前来过一次上海,但只待了两天,很短暂的一次旅程。所以现在我又回来了,这两天太阳特别好,让我心情也很愉悦,特别开心。

我喜欢这个旧仓库改造的Fotografiska,这次下榻的酒店也很近,脚下就是苏州河,让我有正在发现上海的感觉。

图片

记得上次来中国的时候,吃了很多新奇的食物,好几顿火锅,在上海火锅也很受欢迎吧?我是瑞典人,现在住在布拉格,那也是一个大城市,但自然风光和上海似乎很不一样,我照片里有不少背景取自布拉格,这些环境其实对我很有启发。在这些作品里,包含了我对过去和童年的怀旧和思考,在某种程度上,我在不断回到我在瑞典长大的地方。

图片

All We Have is Now © Erik Johansson

这也是我在不同地方创造一致性的方式——即使这些城市之间各有不同,但在我的脑海中就像发生在同一个世界里。

我的灵感经常发生在旅途中,比如来到一个新的地方,看到没见过的东西。我希望上海也能激发我的新想法。

这次展览相比我以往的经历很不一样,使用了更多的视频影像和投影。我希望它是具有启发性的,能以某种方式让人们思考展览的主题《当下即所有》。

想想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,想想如何活在当下,欣赏当下。

图片

图片

这些作品试图让人们对眼前的寻常事物有更多不同看法。并非所有观众都能理解我的作品,因为它和传统摄影是那么不同,这的确是一种更新的媒介和工作方式。

我不知道没有接触过这类作品的人在观看时会有什么反应,但我希望大家保持开放的心态来看,往前多走一步,和身边的人相互聊聊感受。

图片

图片

我只是不想长大

有些朋友更喜欢我早期的作品,因为它们更简单。但我需要挑战自己,把任务变得复杂起来。满足外界期待和挑战自我的矛盾,其实会令我有点挣扎。

我的创作不是“捕捉”而是“创造”一个形象,这点上我更像画家而非摄影师。

我的很多灵感都来自超现实主义画家,埃舍尔、玛格利特、达利等等,也有很多更早的印象派画家,比如莫奈和梵高。

图片

这就是美术馆的作用,站在作品前亲眼看到这些真正的传统绘画,看这些大师是如何捕捉光线,用画面表达这一切,很有启发性。

我曾经以为自己很擅长绘画,也曾尝试过当画家,但后来发现我很难在画布或纸上呈现出脑海中的景象,也许未来会再试试。相比之下,摄影是更适合我的媒介。

在我创作的所有步骤里,摄影可能是压力最大的部分,因为我需要全神贯注,用必要的方法捕捉所有素材。

图片

最喜欢的是后期制作的部分,每当第一次把所有素材拼在一起的时刻,画面初具形状,总能令我特别激动。

我不是学艺术的,大学读的是计算机工程,理论上我是一名工程师,在做的也是工程师的工作——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,创造不存在的事物,挑战自我。

要说天赋的话,我是个特别爱做白日梦的人,这可能是我真正的特长。

图片

River Hotel © Erik Johansson

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定的创造力,这是天生的。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,我们会把一切能摸到的东西当玩具,一根树枝一块石头都能玩很久。

但后来我们长大了,我们知道世界有规律,有各种限制,事情该以某种方式进行,开始循规蹈矩。

我想,我只是不愿意长大。

展览信息:

埃里克·约翰逊《当下即所有》

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 

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

展出至2025.5.4

图片

文、编辑:Cardi C

图片来自Fotografiska、Erik Johansson

部分截图来自Erik Johansson社媒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